40个发明原理

  1. 分割原理

    • 将物体分割成独立的部分
    • 使物体成为可组合的部件(易于拆卸和组装)
    • 增加物体被分割的程度
  2. 抽取(提取、找回、移走)原理

    • 将物体中“干扰”的部分或特性抽取出来
    • 只抽取物体中需要的部分或特性
  3. 局部质量原理

    • 将物体或外部环境(动作)的同类结构转变成异类结构
    • 物体的不同部分实现不同的功能
    • 物体的每个部分应放在最利于其运行的条件下
  4. 非对称原理

    • 用非对称的形式代替对称形式
    • 如果物体已经是非对称的,那么增加其非对称的程度
  5. 合并原理

    • 合并空间上同类的物体,或预定要相邻操作的物体
    • 合并时间上的同类或相邻的操作
  6. 普遍性原理

    • 一个物体能实现多种功能,因此可以去掉其他部件
  7. 嵌套(俄罗斯套娃)原理

    • 将一个物体放到另一个物体中,这个物体再放到第三个物体中,以此类推;
    • 一个物体穿过另一个物体的空腔
  8. 配重原理

    • 通过与其他物体结合产生升力,来补偿物体的重量
    • 由受外部环境影响的气动力,或者水动力来补偿物体的重量
  9. 预先反作用原理

    • 预先给物体施加反作用,以补偿过量的或者不想要的压力
  10. 预处理原理

    • 事先对物体完全或部分实施必要的改变
    • 事先把物体放在最方便的位置,以便能立即投入使用
  11. 预先应急措施原理

    • 预先准备好相应的应急措施,以提高物体的可靠性
  12. 等势原理

    • 改变工作条件,而不需要升降物体
  13. 反过来做原理

    • 不直接实施问题指出的动作,而是实施一个相反的动作
    • 使物体或外部环境移动的部分静止,或使静止的部分移动
    • 把物体上下颠倒
  14. 曲面化原理

    • 用曲线部件代替直线部件,用球面代替平面,用球体代替立方体
    • 采用滚筒、球体、螺旋体
    • 利用离心力、用旋转运动代替直线运动
  15. 动态性原理

    • 改变物体或外部环境的特性,以便在操作的每个阶段,都能提供最佳性能
    • 如果物体不能移动,让它移动,让物体各部分都可以相互移动
    • 把物体分成几个部分,它们能够改变彼此的相对位置
  16. 部分或超额行动原理

    • 如果得到规定效果的100%很难,那么就完成得多一些或少一些
  17. 转变到新维度原理

    • 把物体的动作、布局从一维变成二维,二维变成三维,以此类推
    • 利用物体不同级别的组合
    • 将物体倾斜或侧放
    • 使用给定表面的“另一面”
    • 把光线投射到邻近的区域,或者到物体的反面
  18. 机械振动原理

    • 使用振动
    • 如果振动已经存在,那么增加其频率直至超音频
    • 使用共振频率
    • 借用压电振动代替机械振动
    • 使用超声波振动和电磁场的结合
  19. 周期性动作原理

    • 用周期性的动作(脉动)代替连续的动作
    • 如果动作已经是周期性的,则改变其频率
    • 利用脉动之间的停顿来执行额外的动作
  20. 有效动作的连续性原理

    • 连续实施动作不要中断,物体的所有部分应该一直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
    • 去除所有空闲的、中间的动作
    • 用循环的动作代替“来来回回”的动作
  21. 快速通过原理

    • 非常快速地实施有害的或危险的操作
  22. 变害为利原理

    • 利用有害的因素(特别是环境中的)获得积极的效果
    • 通过与另一个有害因素结合,来消除一个有害因素
    • 增加有害因素到一定程度,使之不再有害
  23. 反馈原理

    • 引入反馈
    • 如果已经有反馈,那么改变它
  24. 中介物原理

    • 使用中间物体来传递或者执行一个动作
    • 临时把初始物体和另一个容易移走的物体结合
  25. 自服务原理

    • 物体在实施辅助和维修操作时,必须能自我服务
    • 利用废弃的材料和能量
  26. 复制原理

    • 用简化的、便宜的复制品来替代易碎的或不方便操作的物体
    • 如果已经使用了可见光的复制品,那么使用红外光或紫外光的复制品
    • 用光学图像替代物体(或物体系统),然后缩小或放大它
  27. 一次性用品原理

    • 用廉价物品替代昂贵物品,在某些属性上作出妥协(例如寿命)
  28. 替代机械系统原理

    • 用光、声、热、嗅觉系统替代机械系统
    • 用电、磁或电磁场来与物体交互作用
    • 用移动场替代静止场,用随时间而变化的场替代固定场,用结构化的场替代随机场
    • 使用场,并结合铁磁性颗粒
  29. 气动或液压结构原理

    • 用气态或液态部件来代替固体部件。可以用空气或水、也可以用气垫或水垫,使这些部件膨胀。
  30. 柔性膜或薄膜原理

    • 用柔性膜或薄膜代替常用的结构
    • 用柔性膜或薄膜将物体与它的外部环境分隔开
  31. 多孔材料原理

    • 让物体变成多孔的,或使用辅助的多孔部件(如插入、覆盖等)
    • 如果一个物体已经是多孔的,那么事先往孔里填充某种物质
  32. 改变颜色原理

    • 改变物体或其环境的颜色
    • 改变物体或其环境的透明度
    • 对于难以看到的物体或过程,使用颜色添加剂来观测
    • 如果已经使用了这样的添加剂,那么使用发光追踪或原子追踪
  33. 同质性原理

    • 与主物体交互的物体,应该由主物体的同种材料(或具有相似属性的材料)制成
  34. 抛弃和再生部件原理

    • 物体的部件在完成其功能,或者变得没用之后,就被扔掉(丢弃、溶解、挥发等),或者在工作过程中已经改变
    • 物体已经用掉的部件,应该在工作期间恢复
  35. 改变特性原理

    • 改变系统的物理状态
    • 改变浓度或密度
    • 改变柔韧程度
    • 改变温度或体积
  36. 状态转变原理

    • 利用状态转变时的现象(例如体积变化、热量的吸收或释放等)
  37. 热膨胀原理

    • 改变材料的温度,利用其膨胀或收缩效应
    • 利用具有不同热膨胀系数的多种材料
  38. 加速氧化原理

    从氧化的一个级别,转变到下一个更高的级别:

    • 从环境的空气到氧化的空气
    • 从氧化的空气到纯氧
    • 从纯氧到电离的氧气
    • 从电离的氧气到臭氧化的氧气
    • 从臭氧化的氧气到臭氧
    • 从臭氧到单氧
  39. 惰性环境原理

    • 用惰性环境代替通常环境
    • 往物体中增加中性物体或添加剂
    • 在真空中实施过程
  40. 复合材料原理

    • 用复合材料代替同性质的材料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